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姓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人们尊称“孔圣人”。《论语》记载了孔子和他弟子的部分言行,虽然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影响巨大,宋代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这本书中孔子多处提到世上有两种人: 一是君子,二是小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为了辨清“君子”的形像,孔子常把“君子”与“小人”比较而论,从道德修养、人格理想、义利观和行为观等方面区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两者根本的区别。
这两种人有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君子重视自身修养抑恶扬善、品德高尚,让人敬重;而小人则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世人唾弃,是世上一种缺德的人。
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这里的“喻”字,有“领悟”、“明白”的意思。具体含义是指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所谓“利”,是指金钱、财富等物质利益;所谓“义”,是指道义、正义等超越物质利益之上的道德价值。君子行事按“义以为质”,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是“义之与比”后才为之的。而小人只讲究私利,以利来衡量,会为利益舍弃道义,做事只想到有没有利可图。一个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他称赞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自己也是这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对于品德高尚的君子来说,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在于融于道的心灵深处的快乐。君子能够安贫乐道,孔子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认为君子的修为以“道”为准,符合“道”,可以贵亦可以富,而若违背了“道”,那是坚决不行的。君子要“见利思义”,他把不义而来的富贵比作浮云,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一生追求真理、率学生周游列国而弘道。有一次,在陈国断粮,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是说君子即使陷于困厄的境地,依然要固守自己的志向,坚持自己的追求。而小人遇到困境,就会肆意胡为。他的学生子路说:“像我们这样在乱世中弘道,真是很难!”孔子说:“既然要弘道,就要在心中永远坚持道义,任何情况都不能动摇,就象那些松柏,无论天气多么寒冷,霜雪多么凌厉,都是常青不谢。”
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孔子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是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互动互补,使万物生生不已。而“同而不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这种单一性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比如五音谐和乃为律,如果全是一个音符,就无法令人听下去。“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君子相交,有容人的雅量与坚持己见的操守,互相取长补短,不趋炎附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小人相交,必为共同谋利,依附强权,各怀损他利己之鬼胎,表面上强求一致,转过背来就互相攻击,故同而不和。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不追求同,不会要求别人跟自己一样,各自保持自己的特点。对待朋友,是倾听和尊重的态度,是一种纯净的不夹杂任何功利色彩的交往,所以看起来平淡如水,实则是一种心灵的相通。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是说君子内心非常庄重,与人和睦相处,不拉帮结派、牟取私利。而小人却总与君子相反。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道德原则的人称之为“乡愿”,他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指出小人、伪君子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他讲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道德标准为依据”。君子对于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不会妥协的。
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象春风吹拂,清爽和畅;象秋月挥洒,皎洁光华。内心保持这样的境界,与人为善,所以“坦荡荡”。至于小人呢?总是患得患失,不是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或者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忙于算计,受各种利欲所驱使,经常陷入忧惧之中,所以总是“长戚戚”。
孔子提出君子要讲诚信。诚实无妄,乃天之道,圣人与天地同心,要做到无人欲之私、坦然无欺、恒久不怠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即君子应恪守忠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在此表现了君子人格的真诚,而且说明虚假的伪君子是儒家所不齿的。君子敢于坚持正道原则,纠正别人不符合道义的做法,而不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君子与小人的心胸和视野则不辨自明。孔子称“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他称赞颜回的安贫乐道、子贡的聪明真诚、子路的憨厚勇敢、曾参的忠实坦荡等。四、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遇到矛盾时君子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从别人身上找原因。孔子强调君子有君子之德,“仁”、“义”是君子所必须具有的品德,在仁德的追求中锲而不舍,才能达到“仁”的境界。颜回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如果你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那么天下人都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仁与义作为君子之德,小人是无法企及的,君子日日精进向上于进德修业,小人日日向下沉沦于私欲。孔子说君子能“内省不疚”、“过则勿惮改”,认为君子能够不断反省自己,通过修身完善自我修养,砥砺自己的品格。小人有错总要推诸他人或文过饰非,无法面对自己的缺失。孔子及其弟子在论及学道修行之时往往从自身与周围人的关系为出发点来进行思考,他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公众号.诸子学,是说颜回不迁怒于别人,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说每天都须反省数次,从而能在追求理想人格的道路上永不懈怠。一次,宋国遇到了水灾,鲁国派使者前往慰问,宋国国君回应说:“寡人不仁,因为斋戒不够诚实,徭役扰乱了百姓的生活,所以上天降下此灾,又给贵国国君增加了忧虑,以致劳烦先生前来。”孔子知道后说:“看来,宋国大概会很有希望。”学生们问为什么,孔子说:“当初桀、纣有过错却不承认,很快就灭亡了。商汤、周文王知道承认自己的过错,很快就兴盛起来了。过而能改,君子之道,善莫大焉。”宋国后来果然成为国富民强的国家。
五、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意思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而小人则正好相反。作为君子,会设身处地的去为别人着想,推心置腹、身临其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说,待人要从做人讲起,待人不是目的,而是要使其达到提高境界,归于天理。君子严己宽人,只有能真正节制自己才能以仁德的胸怀面对世事,才能够达到关爱他人、关爱生命、关爱天地万物,而成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仁爱,成为“内圣外王”理想的践行者。君子的意志不仅是无所畏惧的勇敢,而且有承担重任的坚毅,“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除邪扶正,济世安民,一切行为以能彰显伦理道德及作为人民表率为目标,是道义的实践者和克己的典范。而小人则只顾眼前利益,喜欢勾结谋私,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择手段。
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风,小人的品行好比是草,风在草上刮过,草必定向一边倒去。孔子认为君子有教化百姓的社会职责,是肩负社会重任的中坚力量,以经世济民的功业为抱负。这种担当精神,也就是儒家人格中所说的“以天下为己任”。曾参也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要到九夷这个地方居住,有人说:“这个地方风俗鄙陋,怎么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还有什么鄙陋的呢?”单父县宰宓子贱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经过单父时,听到从城中传来阵阵弹奏琴瑟、演唱诗歌的声音,孔子笑着问宓子贱:“治理县城也用礼乐教化吗?”宓子贱回答:“您对我们讲过'君子学道则爱人’,我既然跟您学习了礼乐等教化之道,当然要把它应用在实践中。公众号.诸子学,我以对待父亲之礼对待老人,以对待子女的心肠看待孩子们,扶危济困,招贤任能。百姓们都能和睦相处。”孔子高兴地赞叹说:“子贱真是个君子啊!遵守天命,以仁德服人,以礼乐治世,百姓归向于你,而神明也会暗中助你。你所治理的地方虽不大,但是你所治理的方法却很正大,可以治理天下,又何况一个县城呢?”宓子贱后来成为历史上“仁政教化”的名人,使德入民心,民风淳厚,史称“鸣琴而治”。
七、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则不懂得天命而不知敬畏,不尊重地位高、德行高的人,轻侮圣人的话。”孔子及其学生们一生的天命在于承继道统,传续千古之文脉,坚定“道济天下”,他认为这是上天所赋予他们的责任,所以必须去做。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中,虽然颠沛流离,屡遭艰难,然而却矢志不渝。一次,孔子带着学生来到了宋国,在大树下教学生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威胁孔子阻止其弘道,派人拔了这棵大树。他的学生们很担心老师的安全,就要孔子赶快离开宋国,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认为他所具备的德是上天赋予的,桓魋又能怎样呢?这里充份体现出他对于天道的坚信和仁者无畏的精神。一次,卫国大夫王孙贾曾问孔子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孔子说:“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对于王孙贾关于奉承奥神、灶神的提问,告诉他如果人获罪于天,违背了天理,怎么祈祷都是没有用的。孔子强调敬天知命极其重要,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古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标出君子作为理想人格的化身,传统文化将人们所具有的一切美德都赋予了君子,教人们做君子莫做小人,使人思考人性与良知的尊严价值,谦卑地永远追求真理。君子成为历代人们特别崇尚的楷模,历史上有无数仁人志士、正人君子坚守着道义和节操。而当今却逆天叛道,破坏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正信。
那么,面对这样的小人,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如何相处呢?1、不交心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应当学会审慎地将心灵交付给那些真正值得信任与托付的人。对于那些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小人,我们应当避免过多地分享个人的私密之事。当你与他们聊及生活的琐碎,他们可能暗藏私心,寻求占你便宜的机会;而当你与他们探讨工作的细节,他们又可能心怀不轨,设法阻挠你的进步。当他们口若悬河地发表所谓的好评时,我们可以微笑着敷衍应对,不必过于当真;而当他们恶意中伤、散布谣言时,我们同样可以一笑置之,不必为此动怒。因为真正的好坏,不在于他们的言辞,而在于我们内心的明辨与坚守。如此,我们便能在这复杂的人世间,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我们应当明智地保持距离,避免与小人交心。
2、不谈利小人常行狡诈之计,窃取非分之利。与小人相处的时候,千万不要涉及利益,因为小人对利益十分看重,他们只会围绕着自己的利益打转,任何满足自己利益的事情都会去做,任何伤害自己利益的事情都会杜绝。他们永远只会关心自己的需求,对你的需求从来不在意。与小人相处务必谨慎保守自己的财务状况,莫在小人面前炫耀家底之丰厚;与小人交往时,亦不宜论及利益得失,以免引火烧身。当机遇来临之际,更需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确保自己不被小人所利用,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3、不深交与小人交往,应如同行走在薄冰之上,礼节性的往来即可,切莫深陷其中。在生活中,我们应保持一种疏离之美,宛如两岸之间静静流淌的溪水,各自独立,互不侵扰。而在工作上,我们的交集应仅限于职责所系,如同两条平行线,虽同处一片天地,却各自遵循着不同的轨迹。在与小人的交往中,务必谨言慎行,切勿卷入他人的纷扰之中,更不要将自己牵扯进与上司的纠葛。要时刻铭记,职场如战场,一步走错,便可能满盘皆输。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克制,守住心中的底线,不越雷池一步。如此,方能在这纷繁复杂的职场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稳步前行。4、不管闲事与小人相处,不管闲事。小人没有信仰,不讲道德底线,心中只有一个“利”字,为了利益,可以出卖良心,可以厚颜无耻,也可以出卖任何人。俗话说:小人自有小人报。当遭遇小人的小麻烦时,往都是无关紧要的琐事。这时我们应当学会隐藏自己的善良,因为这只是小人在暗中作祟,公众号.诸子学,企图利用我们的善良之心。切勿被他们的伪装所迷惑,成为他们狡猾计划的牺牲品。对待小人说话谨慎,客套寒暄即可。倘若你涉足批评他人或窥探他人隐私,这些会在日后转化为他们攻击你的利器,甚至成为日后对付你的隐秘武器。相反,一旦发现此类危险,你应当果断地抽身而退,保持缄默,以免被卷入这场风波,沦为他们恶意揣测的对象。沉默是金,此言不虚。在言谈中,唯有保持谨慎和机警,方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5、不受好处小人固然深知“欲取之,必先予之”的世故之道,但面对其所谓的“好处”,我们应学会以高洁之姿,坚决而优雅地拒绝。要知道,一旦陷入小人的蝇头小利,就如同跌入深渊,那一丁点的甜头,最终可能让你付出万金都难以赎回的代价。小人终究是小人,他们给予你的,从来不是真正的恩惠,而是精心设置的诱饵。一旦你贪婪地咬下这饵,便如同被巨浪卷入深渊的船只,再想脱身,已然是千难万难,即便是勉强挣脱,也必然是遍体鳞伤,元气大伤。因此,面对小人的“好处”,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内心的底线,以高傲的姿态拒绝那看似诱人的陷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场复杂纷繁的世事中,保持自己的独立与尊严,不被小人所利用,不被利益所迷惑。6、不欠人情小人虽有时也展露一丝善心,但切勿被其短暂的良知闪现所蒙蔽。若遇此类人,心怀不轨却又难以摆脱,则应迅速且加倍地偿还其恩惠,以求心安理得。如此,即便小人再狡猾,又能奈你何?小人之心,犹如秋日里的枯叶,偶尔也会随风摇曳,显露出一丝生机。然而,这仅仅是瞬息间的假象,切莫被其蒙蔽了双眼。面对这类难以摆脱的纠缠,我们应当果断地采取行动,以更加慷慨的姿态去回应他们的“善意”。如此,我们不仅做到了问心无愧,更让小人无计可施,无从发作。要知道,真正的善良与高尚,并非取决于一时的表现,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坚守与执着。面对小人的狡黠与诡计,我们只需保持一颗坦荡的心,坚定自己的信念,便能够从容应对,无畏无惧。7、不得罪小人,由于能力有限,心中总是惴惴不安,深恐他人轻视。其内心敏感如细丝,一触即发。因此,一旦有人得罪于他,他便会如蛆附骨般不断进献谗言,如同乌云密布,让人身心俱疲。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尽量避免招惹。即使心中有所不满,也切勿冲动行事。须知,小人之心,难以度量。唯有保持冷静,方能远离纷扰,守护内心的宁静。8、少牵扯有些时候,即便你极力避免得罪小人,也无法完全摆脱他们的纠缠。小人往往内心充满嫉妒,他们如同潜伏在暗处的毒蛇,时刻窥视着你的每一个动作。即便你并未主动招惹他们,只因你能力出众,光芒四射,便足以令他们感到刺眼。在他们眼中,你的存在就是一种威胁,他们会因为你的优秀而感到自卑,进而心生怨恨,对你进行无端的攻击。面对这样的小人,你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不要被他们的言辞所迷惑,更不要因他们的攻击而动摇自己的立场。要知道,你的价值并非取决于他们的认可,而是源于你自身的实力和品质。只有坚守自己的原则,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复杂的职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对待小人要敬而远之,能离多远就多远。9、吃小亏小人眼中,利益之海波涛汹涌,唯有利益之舟方能破浪前行。他们对微末之利也斤斤计较,如同守财奴般不舍分毫。因此,在人际交往的舞台上,当我们无法避开这些小人,甚至不得不与他们携手合作时,明智之举便是让他们稍稍占些便宜。我们或许需要暂时放下自尊,吃下一点小亏,就如同吞下苦涩的药丸,只为避免日后更大的损失。否则,小人的纠缠如同藤蔓般难以摆脱,最终只会让我们得不偿失,陷入无尽的烦恼之中。这样的策略并非软弱,而是智慧。它让我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既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又能巧妙地化解潜在的危机。所以,与小人交往时,不妨学会适时让步,让他们尝到一点甜头,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10、伺机反击许多人或许会有这样的疑惑,难道我们只能一味地忍让退缩,任由小人得志吗?答案当然并非如此。遇到小人的暗算,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个机会,精准捕捉那个关键的时机,通过借力反击来展现出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此刻,我们需要深思熟虑,精心策划,一举给予小人致命的打击。当然,这一击必须是致命的,务必确保一击必中,否则,我们应当保持冷静,不可轻举妄动。自古有言:小人多行不义必自毙。那些心怀叵测的小人,终将难逃众人雪亮的目光,他们的真实面目必将无处遁形。因此,让我们保持一颗平静而坚定的心,不为流言蜚语所动,不为小人所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