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殓”字的右半部分是一个“佥”字,根据古代汉语的含义来看,指的是给死者全身穿戴妥当。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古人造字的时候有很多讲究,从“殓”字的造字含义来看,指的是给死去的人穿好衣服,然后装入事先准备好的棺材中。
这个习俗在农村白事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虽然现在已经不提倡土葬了,但殡仪馆中却依然有入殓师。
其实,古人非常注重死者入殓,这个十分重要的礼节,唐代文人韩愈在“十二郎祭文”中曾写道:“殓不凭其棺,窆临其穴。”表达了他没有亲手为死去的侄儿扶棺,在侄儿下葬时也没有在墓旁的遗憾。可见祭文中的“殓”字,有入殓尸体入棺的含义。
二、大殓和小殓
入殓作为人死之后的一个重要丧葬礼节,分为“大殓”和“小殓”两个部分。"大殓"指的是将死者的尸体装入棺材,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而“小殓”则是指为死者穿好寿衣,等待举行"大殓"仪式。
当死者入殓妥当之后还要依据死者生前的喜好,在他的棺材中放入生前喜爱之物作为陪葬。例如,文玩字画、书籍、金银珠宝等,这其实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
但在为死者选择陪葬品的时候也有禁忌,最忌讳的就是在棺木中放入丝毛织物或毛皮制品,毛毯、毛毡、绸缎、锦绣等等,因为古人认为这些陪葬品对逝者不利。
古人在操作入殓仪式的时候,还会有一个十分特殊的习俗,那就是向死者的棺内撒五谷杂粮,这种做法其实很有了解,就是希望死者在阴间能吃饱肚子,不至于在死后依然忍饥挨饿。
当然,这也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祝福,或者说是中国传统丧葬礼俗。相比较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而言,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人死为大“,为此创制了很多礼仪或文化规范,中国人更看重丧葬文化礼节。
说一千道一万,无论多么花哨的丧葬礼仪,其实,最终想要表达的内涵都是对死者的无限崇敬,以及发自内心的怀念。
我国作为礼仪之邦,从西周时期就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礼仪体系,而丧葬礼仪只是这个礼仪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热议。
入殓作为农村白事文化的突出体现,也体现出了中国人的人文主义关怀,用看似复杂的丧葬礼仪去祭奠逝者,表达对逝者的深深不舍之情。
结 语
佛家讲究“四大皆空”,仿佛所有佛教徒都看透了生死,但对于凡夫俗子而言,生离死别却是最难以释怀的痛苦。
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要不断走向死亡,但当死亡真正到来之际,却很少有人会坦然面对。
自古以来人们就在不断寻求长生不老之道,也曾幻想有一天能得道成仙,这样便可以永世长存,但梦醒后还是要接受现实。
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在丧葬礼仪方面,更是体现出了古人对死亡的态度,让死者走的有尊严才是对生者最大的安慰。
举报/反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